GBT 2423.16-2008 電工電子產品環境試驗 第2部分:試驗方法 試驗J及導則:長霉.pdf
可關注韋斯的公眾號,了解更多的相關內容!
《GB/T 2423.16—2008》是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關于電工電子產品在霉菌生長環境下的試驗方法標準。該標準等同采用國際標準IEC 60068-2-10:2005,替代了1999年版,主要更新了試驗菌種、孢子濃度、培養時間、接種方式等內容,提高了試驗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該標準旨在通過模擬高濕、溫暖環境,評估電子產品表面霉菌生長的程度及其對產品外觀、機械性能和電性能的影響。
本試驗適用于所有可能在潮濕環境中運輸、貯存或使用的電工電子產品。通過試驗可以評估:
產品表面霉菌生長程度;
霉菌生長對產品外觀、結構、功能及電氣性能的影響;
產品在潮濕環境下的適應能力。
溫度:28℃~30℃
相對濕度:>90%
培養時間:
方法1:28天或56天
方法2:28天
超聲霧化器:用于均勻噴灑孢子懸浮液;
接種箱(安全柜):防止孢子外逸,保障操作安全;
恒溫恒濕試驗箱:用于維持高濕環境;
顯微鏡:用于觀察霉菌生長情況;
離心機、過濾器、無菌操作設備:用于制備孢子懸浮液。
試驗結束后,若相關規范要求進行恢復后檢測,樣品應在規定條件下恢復24小時,再進行性能檢測。恢復過程中應避免霉菌干燥脫落影響觀察。
對樣品進行外觀、電氣和機械性能檢測。
樣品通常不清潔,若需區分材料與污染影響,可清洗一半樣品;
接種前需在29℃、90%~100%RH條件下濕熱貯存至少4小時。
使用8種標準霉菌孢子混合懸浮液;
推薦使用超聲霧化法(AIM)進行均勻噴灑;
也可采用浸漬或涂刷方式。
樣品與對照條一同置于高濕環境中培養;
每7天檢查一次對照條,確認孢子活性;
培養期間可進行中間外觀檢查(不超過2次,每次≤10分鐘)。
外觀檢查:立即進行,避免霉菌干燥;
性能檢測:在潮濕狀態下檢測電氣或機械性能;
霉菌去除與顯微鏡檢查:用70%酒精小心去除菌絲后觀察侵染程度。
0級:無霉菌
1級:顯微鏡下可見痕跡
2a級:肉眼可見稀疏生長(≤5%)
2b級:明顯均勻生長(≤25%)
3級:明顯生長(>25%)
小樣品容器:帶蓋玻璃或塑料容器,底部有水保持濕度;
大樣品試驗箱:密封良好,帶微生物過濾器,防止孢子外逸;
溫濕度控制:溫度均勻,波動≤1℃/h,相對濕度>90%;
空氣流速:樣品表面風速≤1 m/s。
操作人員需接受微生物培訓;
使用微生物安全柜(MSC)或接種箱;
佩戴防護手套、口罩,穿防護服;
試驗后設備、樣品需徹底去污(如次氯酸鈉溶液、高壓蒸汽滅菌)。
霉菌孢子可能通過呼吸或傷口進入人體;
對過敏、慢性肺病、免疫力低下者危害較大;
此類人員不宜參與試驗。
培養7天后對照條必須可見霉菌生長,否則試驗無效;
陰性對照組應無菌生長,否則需重新試驗。
方案咨詢/業務洽談,請聯系:
電話/微信:13335830295